杨大爷央视节目,杨大爷央视节目视频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杨大爷央视节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杨大爷央视节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杨先生拿出60年前爷爷留的“传家宝存单”,为何看到金额发慌?首先告诉你,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银行...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杨大爷央视节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杨大爷央视节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杨先生拿出60年前爷爷留的“传家宝存单”,为何看到金额发慌?

首先告诉你,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银行!其次,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成立互助组,后来互助组合并成初级社,1956年由数个初级社合并成立了高级社,多数高级社当年年底就解体了!1958年又开始成立人民公社,农村合作化进程很复杂,并无相互传承关系,也无挡案可查。当时的所谓存款,多数是由生产资料折算而来,并非是存在银行的现金,高级社解体时,那些生产资料都被重新分配到了各家各户,这种存单不可能兑现!

杨大爷央视节目,杨大爷央视节目视频

爷爷去世留下一张“传家宝存单”,杨先生的这个传家宝很是特别,一张1956年的存单,落款高级农业生产社,存款人杨先生的爷爷,金额265块5毛7。看到存单的杨先生却是满脸愁容,这张1956年的存单就是一张“空头支票”,无法兑现的白纸。

前段时间,郑州荥阳,杨先生的母亲病重住院,为解决燃眉之急杨先生拿出了家里的传家宝。杨先生急于想知道这张“1956年265块5毛7”的存单到底市值多少钱?心里没底的他便找到了媒体求助。媒体顺道采访了几位市民,大家纷纷表示那个年代的200块钱,基本上就是一套房。

记者随后和杨先生找到了存单上的经办人,想让经办人给出具一个经办手续,经办人陈大爷说:“当时的存款单位都已经解体了,现存单早就作废了,我都不工作了,出不了手续”。

杨先生:为何家里没有收到单位的解体通知?

杨大爷:当时家家户户都知道解体的事情,那个时候还没有你呢,你怎么可能会收到通知。你爷爷虽然没有交待给你父母,但你爷爷肯定是知道的。

记者:存款单位,高级农业生产社又是怎么回事?

杨大爷:高级农业生产社是当时响应政府号召成立的,是农民经济合作的高级组织,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。

杨大爷:存单上的265元并不一定是现金,当时入社自由退社自由,有可能家里有牲口、农具等都可以合理的折算为价格,入社的时候出具的这个手续,原始材料都被各个合作社管理局带走了。

随后记者和杨先生一起找到镇政府询问情况,工作人员表示,确实没有见过这个存单,也不了解情况,只能先找老同志询问情况,复印存单后再找相关部门询问一下具体有没有什么政策。

60多年前的265块5毛7,当时确实是一笔巨款,正如大家所说当值一套房。

事件导读:5月23日,一则“老人去世留下一张’传家宝存单’孙子看到上面的数字慌了"的新闻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。

事情是这样的,深圳杨先生的母亲住院了,于是杨先生的母亲交给杨先生一样东西,看看能不能“兑现”。

这个东西就是杨先生爷爷在1956年的一张存单,一共有256.57元。

当然,经过多方联系,杨先生得到的答案是,这张存单“无法兑现”。

主要是年代过于久远,而且当时存钱的叫做高级农业生产社,记者找到了当时的经办人陈先生,陈先生现在已经是一把年纪了,他说高级农业生产社现在早就解体了,也没有留下什么底,所以这个存折到底是不是真的也没法核实,找他也没什么用。

根据杨先生自己描述,这张存单爷爷早就交给母亲了,那为什么现在才拿出来呢?

如果说杨先生一家早就知道这个存单值钱,那么早拿出来才对啊,免得夜长梦多。如果说迟迟不拿出来,估计家里人多多少少也知道,这个单子不值钱。这次生病了,拿出来不过是碰碰运气罢了。

1956年,那个时候刚刚建国不足10年,人均收入一个月,也就是20块钱左右。现在,全国平均收入按5000来算,也就是250比1的比例,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一块钱等于现在的250块钱。那么256块钱折合到现在的市值,相当于五万人民币左右。

这张存单是一个历史的产物,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,我们讨论它的真实价值不如来说说它的收藏的价值。

这张存单,就像多年前的粮票,虽然今天,它已经不能再购买粮食,但是,却在向后代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杨大爷央视节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杨大爷央视节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