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关于朗读的节目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关于朗读的节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适合图书馆表演的节目
适合在图书馆表演的节目有:读书征文、名家讲座、信息检索培训比赛、图书馆活动周、读书月、建立图书馆之友会、制作图书馆纪念品、办各种和学术相关的展览、书签设计、读书摄影、好书推介,图书漂流等活动。
朗读者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?
是的,每一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。
比如:十二期,主题故乡
故乡,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,是我们年老想回,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;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,是中秋的那轮月,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,是不经意间,流露出的口音。
故乡是屈原的秭归,那里是楚国宗祖,“洞庭波兮木叶下”;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,虚幻又现实,欲说还休;故乡是木心的乌镇,“五十年未闻乡音,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”。
而当我们不知疲倦,山一程,水一程,渐行渐远,才发现,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,断了筋骨,连着血脉。
故乡,是起点,是终点,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。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。
| 开场白 |
在文学的世界里,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。
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那是一份想念;“停船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”,那是一份亲近。
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很久,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,穿透了我的心胸。
语言类的节目有什么?
在中国的晚会上,语言类节目主要是指小品、相声等,其他还有朗诵、快板、三句半、绕口令、贯口、滑稽戏等曲艺类的节目,其中配乐诗朗诵也比较常见,音乐情景剧等形式也较为多见。近年来在我要上春晚,笑傲江湖、我们都爱笑等综艺类节目中各种类型的喜剧节目脱颖而出,比如孙建宏的百家笑坛、各类模仿秀以及歌曲改编等。而在西方,政府的晚宴上还常请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来助兴,华裔黄西在白宫晚会上的脱口秀表演堪称经典,他回国在央视做了一档节目叫《是真的吗》,早期崔永元的实话实说,海派清口周立波、80脱口秀的王自健也是中国脱口秀的典型代表人物,这两天毒舌舞蹈家金哥姐也在东方卫视开了一档节目《JXX》较为过瘾,脱口秀这种形式也有很多年轻朋友喜欢。
《朗读者》、《信中国》、《见字如面》、《声临其境》这类语言节目,你觉得哪个最好?
朗读者相对来说小编觉得好一些,因为朗读者首先可以带动一个人的情怀,能够深层次的领略中国的文字艺术,并且比较适合普及中小人群,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。
其次是见字如面,见字如面,字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象征,无论是书法还是签名,都有一定的底蕴反馈,并且比较方块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,小编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去提倡积极发展。
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,但是它还是需要传承的,这些文艺类语言类的节目小编觉得适合多多发扬,中华民族的根不能丢。
如何评价央视综艺《朗读者》第二季第十二期的节目?
央视《朗读者》第二季于上周六完美谢幕,第十二期的主题词是故乡。提到故乡,我首先想到的是余光中先生的《乡愁》:
小时候,
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。
我在这头,
母亲在那头。
长大后,
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。
我在这头,
新娘在那头。
2018年8月4日,由董卿主持的央视阅读类综艺节目《朗读者》迎来了第二季的第十二期,同时也是收官之期。
本期《朗读者》的收官主题是:故乡。它也延续了节目一贯发人深省却又温暖人心的宗旨,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里,给我们带来了一束净化心灵的微光。
故乡,是我们小时候时刻想逃离,老了却可能回不去的地方。
故乡,是清明时的那一柱香,是中秋时的那一轮明月,是一张回家的车票。
每个人心中对于故乡的理解都不同,但毫无疑问,对于离开故乡的我们,心中都少不了那一份牵挂。此次节目请来了五位嘉宾,每一个人对于故乡的故事都让人感动。
主持人白岩松
在别人眼中的白岩松,严肃犀利,思想睿智。在谈起故乡时,他却是柔软的,温暖的。呼伦贝尔大草原,是他不管身处何方都不能忘却的地方。节目中,对白岩松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:每一次离别,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。白岩松朗读的是他为故乡写的歌《长大回家》,读到动情处,他不禁潸然泪下。回头的地方越清晰,向前走的就越坚定,这就是故乡的意义。
筑路人斯那定珠
这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康巴汉子,变卖了他用23余年打拼出来的千万财产,花了十年的时间,只为在地图上点亮故乡的坐标。斯那定珠的故乡:巴拉村,本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地方。 因为先天的地势原因,从村里走出去需要五天的时间。正是如此,他受伤的眼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。回村的路上,才十多岁的斯那定珠就产生了想要修路的想法,他也为了这个目标坚持的努力下去了。
斯那定珠用他宽厚的脊梁,为故乡的悬崖峭壁凿出了一条天路。他对故乡的付出,已经无法用震撼来形容。
作家余华
余华是浙江嘉兴人,在北京生活了30年。余华说:写作就是回家,只有当我不写作的时候,我才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北京。余华老师的作品文笔冷峻,他用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,例如《活着》。
余华对于故乡的定义是:离开成就了他。你只有离开了你最熟悉的地方之后,你再回来,才知道你真正的财富在哪里。
导演贾樟柯
来自汾阳的贾樟柯曾经在家乡做了23年的小贾,因为对火车的轰鸣声和对电影影像的渴望,贾樟柯一个人毫不畏惧地踏上了北上求学之路。最终,历经三年之后他终于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。多年后,小贾成了著名导演贾樟柯。但是在贾樟柯的作品里,不论是《站台》还是《贾想》系列,都始终就躺着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
贾樟柯说:因为在北京独缺了一种叫做亲情的味道,所以他选择回到家乡。也许以后他会再次收拾包裹离开,但是家就在他的行李里面。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,是因为有家。
85岁的诗人郑愁予
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郑愁予是一位“游子诗人”,他的诗中始终都在寻故乡,写故乡。出生在济南的郑愁予,先后流浪在北京和南京。16岁时,他随家人又去了台湾,之后又执教于美国的耶鲁大学,这一待就是十几年。直到2005年,他回国将户籍落在福建金门,叶落归根。 在美国的时候,郑老喜欢旅行,在旅行的途中,他写了很多首思念故乡的诗。每到一处地方,都会想到他曾经出生的那个地方。
郑愁予说:乡愁就是我的国家,我的民族。我的乡愁告诉我应该做什么。
人总说,情是故乡浓。不管到了哪,遇见怎样的人生,过得又如何。想起故乡,终究是内心最柔软的那个地方。正如贾樟柯说的,外面的世界再好,也总感觉缺了一种味道。
感谢《朗读者》的最后一期节目,让我们在迷茫的前行中记得回头再去看一看。也感谢本期的五位嘉宾,他们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故乡真正的意义。 挥手不说再见,期待《朗读者》第三季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朗读的节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朗读的节目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